对绝大多数人来讲,工资是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,故可以用工资收入来大致衡量国民财富状况。
从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来看,1978-2017年的年均增速为13.08%,低于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3.76%的平均增速;再看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各自占GDP的比重,自改革开放以来,除了上世纪90年代个别年份外,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长期高于职工工资总额的占比,且1998-2010年期间,二者差距逐年拉大,近些年才有所缓和。2017年,两个比重分别为20.87%和15.7%(参见图3)。
顺便提一句,另有研究表明,全国范围内约90%的职工只拥有工资总额的不到50%,而其他约10%的高管或垄断行业职工,却瓜分了超过一半的工资。这样对于90%的人来说,他们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比,自然更加悬殊。
到底还是穷人多。
03劳动报酬在GDP 中的比重显著偏低
严格地说,按照官方统计口径,职工工资涉及到的范畴并未涵盖乡镇企业就业人员、私营企业就业人员、城镇个体劳动者等等。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居民收入状况,还可以选择采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中劳动报酬占比来加以分析。
从数据看,自1990年起,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平均值不到48%,最高为1990年的53.4%,从此再没有达到这一水平;新世纪以来,该比重更是长期低于一半,最低的2007年甚至不到40%(参见图4)。
反观美国,1990年以来,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平均值约为55%,高于中国7个百分点;虽说2010年以后略微有所降低,但也从未低于过52%。这一比较结果告诉我们,同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老百姓收入在整体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显著偏低的。
这种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差距意味着什么?通俗点讲,倘若拿2016年中美各自的GDP体量与劳动者报酬占比进行计算,那么中国老百姓的总收入将会比美国老百姓的总收入少45794.3亿美元,再考虑到中国人口比美国多了10亿人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