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新闻动态

人之初性本善-还是性本恶

内容来源:公兴搬场     发布者:     发布时间:2019-07-13 21:08:47


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干,那么孟子和荀子则相当于这颗大树的不同分支。一个认为“人之初性本善”,另一个认为“人之初性本恶”。


孟子和荀子谁对谁错呢?


同时儒家门徒,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,得出来的结论也不同。荀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,一个恶,一个善,形成了针锋相对。冯友兰的《中国哲学简史》中提出,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,代表着积极进取;而荀子则代表儒家的右翼,代表着悲观保守。

这种说法虽能令人一新耳目,但不免过于简单化。孟子强调个人自由,就这一点说,他可以被看为是“左”的,但孟子重视超越道德的价值,与宗教比较接近。荀子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控制,就这一点说,他可以说是“右”的,但他重视自然主义,与任何宗教思想都不相容,就这一点说,荀子显得与整个儒家格格不入。
荀子最大的理论就是主张“人性恶”而著名。这与孟子所主张的“人性本善”正好相反。

表面看来,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,但深层考虑,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深思熟虑后的哲学定义。他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。价值来自文化,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。因此在宇宙中,人和天地同等重要。苟于在著名的《天论》中说:“天有其时,地有其财,人有其治。”

在孟子看来,人要成圣,必须“知天”。荀子正相反,认为:“惟圣人为不求知天。”

荀子在《天论》中提出,天、地、人构成字宙的三个力量,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:“列星随旋,日月递照,四时代御,阴阳大化,风雨博施,万物各得其和以生。”这是天和地的作用。

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,以创造自身的文化。与其颂赞苍天,何若积聚财富,运用得当?如果忽略人所当做的而去“思天”,就不可能懂得万物的情性。人忘记自己的职责去“思天”,就是于犯天的职责。

苟子称人与天地合参,就应该克尽职责,如果人不尽自己的职责,而想与天地合参,那只是空想。所以人生下来接受教养,就是去除这种天性的恶。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。

然而孟子不这样认为,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、义、礼、智。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,就可以成圣。

对此荀子恰恰相反,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,倒相反,生来就有恶端。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;但是人又生来就有智性,使人可以成善。

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,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而导致的,荀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禹,是因为人后天开启了心智。

对此,荀子强调,人的进步开智离不开学习和教育,若没有在合适的环境下获得更多的知识,人不可能改善自己的卑劣的本性。同时因为社会组织的行为准则,人受到“礼”的束缚制约,生而有欲,有欲就有求,求满足欲望而无节制,必定引起竞争,有争就有乱。乱则一事无成。

社会制定了道理行为准则,就是为了遏制人性的恶,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。

荀子认为,世间并不是理想世界,人们必须住在一起,又无法避免竞争,于是对每个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。“礼”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。凡建立起“礼”的地方,就形成“道德”,按“礼”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,违反“礼”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。

[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]